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的职业、工种和劳动方式不断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也就更为多样复杂。上海劳保展的小编认为如果不进行有效防护,将导致职业病,甚至不可逆损伤。
什么是职业病
有些疾病虽然与职业有关,但并不属于职业病(比如IT工作者落下颈椎病、腰椎病等常见病)。我国界定法定职业病要具备4个条件:
① 在职业活动中产生;
② 接触职业危害因素;
③ 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
④ 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
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可能遭受职业病的各种危害,职业病的产生与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关。我国颁布的法定职业病名单共分为10大类、132种,包括:
1、生产工艺过程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苯、正己烷、三氯乙烯、铅、锰等)、生产性粉尘(矽尘、金属粉尘、水泥粉尘、棉尘等);物理因素:噪声、高温、振动、高频辐射、微波辐射、激光辐射等;放射性因素:X射线、α、β、γ射线、中子等;生物因素:炭疽芽孢杆菌、布鲁氏菌、艾滋病病毒等(如:作业人员因接触患有炭疽病的牛、马、羊、骆驼等食草动物,或因接触受炭疽病传染的病畜皮毛、产品而患病)。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据上海劳保展小编的了解,有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劳动者生理状况不相适应等;频繁使用个别器官系统,可造成其处于过度紧张,如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中的因素,如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工段与无毒工段安排在同一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
1、工艺改进措施
尽量使用无毒或低毒原辅料代替高毒原辅料,用先进的工艺方法代替落后的工艺方法。
2、工程控制技术措施
采取设备改造或增加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如密闭、通风、冷却、隔离等措施,目的是从源头上控制危害因素的浓度和强度,保证场所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个体防护措施
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配备有效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PPE),是安全防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4、组织管理措施
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
上海劳保展的小编认为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止职业病的发生,保护职工身体健康,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制定有效的职业危害预防控制规章制度。具体措施制定岗位操作规程、提供培训,张贴警示标识等。
职业危害因素检测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每年至少委托具备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其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全面检测。
定期检测范围应当包含用人单位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全部工作场所,用人单位不得要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仅对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或部分工作场所进行指定检测。
职业健康检查
通过各种检查和分析,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对接触者健康影响及其程度,掌握职工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健康损害征象,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止有害因素所致疾患的发生和发展。
以上是上海劳保展的小编为您介绍的常见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的相关知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详情,欢迎来展会现场看看!